宽容是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

发布时间:2011-04-14 点击量:

冯新送

宽容,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美德之一,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讲得通俗一点,宽容,主要指对人的不同做法、不同思想、不同言论、甚至不同信仰等的理解以及尊重,也就是不把自己认为“对”或者“错”的东西强加于别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筍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宽以待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这样说道:“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阔,对人宽容,既有益于人,又有益于己,既是人类的美德,又是一种处世的方法。宽容为本,宽容待人,心胸宽广,团结同事,善于合作,具有凝聚力,是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三点: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与人为善;能认真听取和善于采纳不同的意见,绝不能因为别人的看法与自己不同就对其排斥和否定,侧目而视;要允许他人犯错误,并真心帮人改正错误。
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就是说,对自己可以严一些,但对他人一定要宽容一些,因为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有人做不到宽容,就是没有一颗平常的心,或是小肚鸡肠,或是斤斤计较,或是得理不饶人,所以要做到宽容,首先要将心态放平和。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宽容,那么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都会烟消云散;猜忌诽谤、恶语中伤也将消失无踪。反之,以情绪代替理智,以愤怒主导行为,以毒攻毒,冤寃相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现实生活中,因为一句话,一元钱的小矛盾而导致一场官司、一条人命的例子不是经常发生吗?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处处离不开宽容。假如国与国之间没有宽容,就会兵戎相见;人与人之间没有宽容,就会拳脚相加;夫妻之间没有宽容,总是小事计较,再深厚的爱情也会渐渐消失,又岂能白头到老呢?
再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宽容的作用。不懂宽容的人,一天到晚怒气冲冲,看什么都不顺眼,容易得病。这种人,由于愤怒的情绪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可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这种紧张的心理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诸多忧愁烦闷就能立即得以避免或消除。与人为善,宽容他人可以消除隔阂,可以广交朋友,可以享受到一种施惠予人的快乐,从而带来好心情,有助于身心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凡是与人为善,宽容他人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
一、你能像大地那样包容一切吗
古往今来,客观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林子那么大,什么鸟都有;世界那么大,什么人都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有之;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也多的是。山川秀美,河流沼泽还容纳着污泥呢!君子和小人长期共同存在。《左传》上有一段话:“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沼泽容纳着污泥,山野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国家的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的道理。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能容纳小人。小人存在世上,是和君子一样同为物主所造,况且,没有小人的存在又何以见君子呢?郑板桥说,“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草,可见佛能包容一切。”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
小人有阴险歹毒的,但更多的时候,小人是心胸不太宽阔的或是啥小聪明的人,或是随大流的人。实际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能容人能忍耐才会有朋友,才能成就事业。忍耐,就不要去纠缠小节,小问题。待人要宽,用人之长。想得到美玉的人,决不计较白玉上的微小斑点;欲得到好木材,决不会因木材尾部有一点被小虫蛀过的缺点而舍弃。
我们去想一想,大地多么宽厚大度!她滋养万物,不论是高贵的鲜花,也不论是低贱的野草;她托付万物,不论是茅草小屋,也不论是高楼大厦。再重的大厦她也能承受,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人们喝醉了酒,对着大地呕吐,有的还随地撒尿;有的嗓子发痒,把痰吐在地上;有人生气时狠狠地跺地,大地说什么了吗?所有这些,你往人的身上试一试?肯定会拳脚相加。大地不仅没说什么,她还把脏的东西变成肥料,滋养有生命的花草树木。如果人也能兼容并蓄,宽宏大度,就有了大地的德行,有了大地的德行,还有什么不能承载的呢?飞机飞了十万八千里,最终还不是接受大地的拥抱?
喜欢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越的。富弻,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年轻时,有人妒忌他,骂他,他像是没听见一样。有人提醒说:“骂你呢!”他说,“是骂别人的吧?”又有人对他说:“指名道姓骂你,怎么是骂别人呢?”他说:“天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吗?”于是告诉他的人非常惭愧。
我们又看看唐朝的娄师德,他器重超人,当朝宰相,为皇上所信任,全朝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愈加谦虚谨慎,凡是遇到毁谤,反求自省自责,如同无地自容似的。他曾告诉人说:“有人对我不礼貌,其中必有原因的,付之不与计较,不但修养器重,也可避免祸患,这是君子所以要再三反省的啊!”他的弟弟当上代州刺史,上任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辅助皇上,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我们兄弟受国家厚恩俸禄,官位过盛,这正是别人所妒忌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妒忌,以求得自免灾祸呢?其弟跪在地上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决不叫你为我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檫去,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因此增加对你的愤怒,不要檫去唾沫,让它自己干掉,应当笑着去接受它。”这个例子是宽以待人的典型!当然,一般来说,不至于会有人向谁的脸上吐唾沫,当有人侮辱你时,能躲则躲,躲不开你就逆来顺受好了。官做大了,生意旺了,难免别人妒忌,宽以待人,不仅可以消除灾祸,也可以远避羞辱。我没有做错什么,别人侮辱我,那与我无关,不算是真正的侮辱;若是做错了事,别人侮辱我,那是自取其辱,更应该宽容别人。
宽容,要由己达人。想一想,自己在世不容易,也就更能体谅别人之难。清朝雍政五年(1727年)当时有一位状元彭启丰,官位至兵部尚书。他在老家苏州的邻居,一个剃头的铺子,为了招揽生意,偷偷假借他的名字写了一付对联,挂在铺上,彭启封的儿子偶然看到这付对联,立即大骂剃头匠一通,逼他把对联拿下。彭启封得知此事,赶紧把剃头匠叫到家中。剃头匠见到彭启封,以为大祸临头,吓得畏缩不前。彭启封向剃头匠拱手施礼,向他赔罪,说:“我儿无知,冒犯了你这位邻居,这是我的错。官职大小,这是在朝廷的事情,住在家乡,那里论什么官职高低呢?接着,彭启封特意写了一付对联给他,希望他能原谅自己儿子的过错。剃头匠未料到事情会是这样,再看那对联,上下联都是彭启封的落款,是货真价实地送给他的,他感激万分!此事在地方传开,人人都敬佩彭启封的度量。
二、对人对事都要宽容
小时候读过这样的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两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了。
俗话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者,减三分让人尝”。上面这则寓言,正是蕴含了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了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互相宽容。
春秋战国时,楚庄王举行宴会,招待他的一批得力臣子。她让自己一位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有几分醉意,这时,一阵风吹灭了烛火。黑暗中,有人借着酒意,乘机拉住那位斟酒美女的衣袖,但被美女挣脱了。美女机灵,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在手中。
烛火点燃之前,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帽缨,非要楚庄王查出此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口气。虽然美女是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臣下们已猜出几分,不禁替那位冒失的人捏了一把汗。而那位冒失之人已吓得冷汗淋漓,面如土色,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楚庄王却不动声色,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楚庄王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猛将良臣与我共饮,我觉得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不醉不罢休。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我就要罚他。所有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放胆狂欢,直至东倒西歪才尽兴离去。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一场重要战事中,一位武士特别勇敢,带头冲入敌阵,双方交锋五个回合,便杀了五千敌人。这位勇士带头冲锋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士的斗志,大家齐声呐喊,冲向敌军。郑国军队被吓得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楚军大获全胜。
之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士,武士惭愧地不敢接受,原来他就是上次宴会上被美女拉断帽缨的人。试想,如果楚庄王为一点小事而苛责他人,怎么能得到人才,怎么能得到拥护呢?
西汉末年,刘秀在河北与自立为帝的王朗展开大战,王朗节节败退,逃进了邯郸城。经过20多天的围攻,刘秀大军攻破邯郸,杀死王朗,取得了胜利。在清点缴来的书信文件时,刘秀发现了一大堆私通王朗的信件。这些信件有好几千封,内容大多是吹捧王朗、攻击刘秀的,写信者都是刘秀一方的人,有官吏、有平民。对此,有人很气愤,说这些人吃里扒外,应该抓起来统统处死。曾给王朗写信的人,提心吊胆,心里十分害怕。刘秀知道后,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过来,连看也不看,就叫人当众把它们仍到火盆中烧掉了。刘秀对大家说:“过去有人私通王朗,做错了事,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过去做错事的人从此定下心来,努力工作。”刘秀的这番话,使那些私通王朗的人松了一口气,他们从心眼里感激刘秀,甘愿为他效劳。刘秀私下对人说:“如果追查,将会使许多人恐慌,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而不计前嫌却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刘秀的宽容使自己众望所归,终成帝业。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宽容能给人带来收获。
三、善与人处理解万岁
与人相处,相互理解很重要。《周易》上,“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交,就是和谐、理解。天与地“不理解”就会有干旱、风暴、瘟疫等灾害,就谈不上风调雨顺、承平日和;人与人“不理解”就会有猜疑、孤独、争斗,更谈不上团结、和睦和温馨;国与国“不理解”,就会有争吵、矛盾甚至战争,更谈不上和平与共生共荣。于是,在自然界,人们追求“和平共处”。只有做到理解,自然就会和谐,社会就会安详,人类的痛苦就会变淡,人类的快乐就会变浓。
理解又很难。什么事情一旦加上“万岁”,除了美好的祝愿之外,恐怕也表达了困难之意。理解万岁,实质是说人与人之间做到相互理解很难。
为什么难?孔子告诉我们答案了:思想意识出了问题。我们总想让人理解,我们还不善于去理解人。我们看到更多的场景是:一个人天天要求别人理解,在抱怨别人不理解,在要求别人理解的同时,一天天却在宽恕自己的行为过错。日积月累堆积了杂乱无章的人生异景。看看四周,那些焦躁不安的人,那些怀有深仇大恨的人,那些大吵大闹的人,那些虎视眈眈的人,那些气急败坏的人,那些忿忿不平的人,那些私欲燃身的人,那些自视一贯正确的人,让他们静心去理解他人,恐怕很难。
理解难,难就难在要理解那些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王蒙说过,理解“不理解”,这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寻求理解的前提。你连别人都不理解你,都理解不了,你又怎样理解别人,一个不理解别人的人,又怎么要求别人的理解?对于别人来说,你不也是别人吗?一位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先生曾和我讲过一件事,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知己朋友会在第二天的揭发会上出其不意地揭发他的所谓罪行,他毫无准备,他大惊失色,人生之舟顷刻之间颠覆。后来,他理解了,也许是他朋友的本性,那只有怪自己交友不慎;也许他太想当官而不得其法,那做个人梯也不错;也许他的老婆还是农村户口,靠此立功受奖,那也值得。就这样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多年后,平反了,那位朋友却过得很不如意,但老先生依然如初,照顾他朋友的家庭,帮助他解决生活的困难。后来那人得了癌症,临终之际紧握老朋友的手久久都不松开。理解和宽容使心灵之冰顿时融化。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鲁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收成差,国家财政储备空虚,百姓吃饭都成了问题。鲁哀公非常着急,他找到了孔子的弟子有若问询计策,他说:“国家财政不足,怎么办?”有若说:“减税”。鲁哀公一听就着急,“别说减税,就是在增税两成,还是不够”,有若说:你若同意减税,那全国人民的生活就安定了,人民自当发展生产,振兴农业,经济就会繁荣;人民富足了,你害怕国家不富裕?假使你不同意我的主张,一定要增加税收,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哪还有心思去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怎能繁荣?人民穷了,你的财源又在哪里?国家能不穷吗?到那个时候,人民背井离乡,离心离德,信心丧失,社会势必大乱,你的政府还能存在吗?”
百姓最可敬也最可怜。他们生活在最底层,他们要求不高,一求温饱,能有房住,能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能给孩子取上媳妇;二求安定,别战火绵绵,流离失所,别盗贼遍地,杀人越货。他们最能吃苦,他们最能干活,干活,干活,不干怎么活呀!只要活得舒服,干多少活也不觉得累。尽管他们老实,但千万不要欺负他们,不要逼得他们吃不上饭了,他们吃不上饭了,就真的不想活了,他们不想活了,你君王还能活吗?
人民富足,国家就富足,人民贫穷,国家就贫穷。让人民富足起来,这是当今政府的首要任务。
四、帮助别人享受人生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20016月在《中国人的信仰》杂志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是最大的快乐”。
文章反映了茅于轼的人生思考,显示出其独特的视角,他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回到人的本身,从社会文化变迁与人生遭遇中寻求人生意义的启迪,其所思所想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富于建设性。
茅于轼先生说:后悔到老才想人生的问题。再过两年我就要80岁,人生的旅途快走到尽头了。这几年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了几年,答案慢慢地浮现,越来越清楚了。我很后悔,到老才认真地想这个问题,年轻时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如果我早几年想,早几年找到答案,我的人生或许会少犯许多错误,自己也会过得更顺利些。人生意义,或者人生目的,这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搞得大家稀里糊涂。我不是说人家研究不对,没有价值,而是太抽象,太高大,过于理论化,没法付诸实践。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这个答案要能够清楚地指导日常的所作所为。
我的答案很简单,复杂了就没用了,它必须是简单的。这个答案就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需要稍微说明一点,什么是享受人生?我的意思是:人生一世所得到的快乐总量极大化。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享受极大化,而是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极大化。这里所说的享受不光是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包括主观的满足感。它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现在,不顾将来。而是既雇现在又雇将来。
要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为什么?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也更多地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如果别人处处跟你捣乱,你就过得很不顺利。人都希望日子过得快乐一点,大家就应该帮助他实现这个理想。如果大家都懂得帮助别人,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所以帮助别人享受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也不矛盾。用这条信条处理周围的事情,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高兴。凡是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有了这样的信条,养成了习惯,用来对待父母、子女、妻子、朋友、同事或领导,并且用它来处理自己在公事上的问题,你就不会犯愚蠢的错误,就会远离烦恼,周围的人也都会喜欢你。
但是有人批评说,这个目标太自私,至少也是太庸俗。大家只管享受,国家大事、世界和平谁来关心呢?我想说的正好就是:享受人生是世界的头等大事,在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我们不要被别人误导,去做妨碍别人享受人生的事,去做愚蠢的事。恐怖分子身上绑着炸弹去炸别人,还自以为做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人生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最值得为之牺牲的事,自己不享受生活还妨碍别人享受,真是愚不可及。
矛于轼先生说:使人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在“文革”的时候,一些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把别人斗得死去活来,自己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样是愚不可及。如果有许多人都被坏人误导,这个世界真就不得安宁了。享受人生的目标不但是个人与个人的的相处的原则,同样也是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相处的原则。两岸关系、中日关系、劳资关系也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来处理。其他的考虑统统都应该让位。懂得这一点我们的世界就会平安得多,幸福得多。之所以还有牺牲,正是因为有人受了蒙骗,要害别人。如果没有这些受蒙骗的人,牺牲可能会少多了。当然还会有一些需要牺牲的事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有时候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但是这种情况一个人一辈子也未必会碰上一次。现在人世间绝大部分的冲突都是人跟人的矛盾引起的,是愚蠢的人之间发生的,不是智者之间发生的。
使人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再没有什么学问比它更重要了,创造快乐的事业是最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富的生产增加了近10陪,可是大家的幸福感却没有增加10陪,甚至还减少了,这值得我们密切注意。社会的不稳定,利益的冲突,矛盾的激化,犯罪的增加等问题,都说明虽然财富方面有所好转,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快乐而不光是财富。财富固然有利于快乐,但也不尽然。有时候钱多了快乐没有增加,尤其是一个人收入比较高的时候,财富跟快乐并没有直接联系。我们要追求快乐,而不光是财富。我想,我们已经进入到这样的阶段,我们要注意如何追求快乐。追求快乐虽然是人生的第一目标,可是我们中绝大多数对此并没有研究,也没有人给我们讲过。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从来不讲,因为他们自己就没有学过。老师往往用叫人痛苦的方法教学,这说明他自己就不懂如何追求快乐。
茅于轼先生还说:快乐极大化的时代仍然需要讲道德。现在我们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不是财富极大化,而是快乐极大化的时代。财富怎样极大化?简单说就是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受损失,而让至少一个人更富足。全社会用这样原则处事,财富就极大化了。快乐的极大化,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不快乐,同时至少有一个人更快乐。全社会都这样处事,快乐就会极大化。我国经过“文革”,那是全社会痛苦的极大化。没事找事,斗别人,使别人痛苦,同时没有让任何人变得快乐一点,全社会的痛苦达到极大化。我建议,要把快乐教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从小学到大学,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自始至终都要围绕快乐的目的。政府的政策必须符合快乐原则。世界上一切人际关系,小到个人之间,大到国际关系,都要以增加快乐为最高而且不可动摇的普遍原则。如果大家都能同意,我相信全世界将进入一个比过去更为幸福的新时代。
我们讲道德有其根本的原因。因为财富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快乐或者幸福才是最终目标,财富只不过是得到快乐的渠道之一。何况有时候财富不但没有使人更快乐,反而陷入了痛苦。许多人追求财富,把自己交给了钱,做了钱的奴隶的人都会有这种经验。钱是有了,但是快乐没找到。
茅于轼先生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是最大的快乐,完整地印证了古代圣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裕达而达人”的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出一辙。这些先进的理念都是宽容处世的心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