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冯新送

发布时间:2010-07-06 点击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冯新送——
据说,从大空望去,人类共有的地球美极了,它是一个蓝色的大球。何故是蓝色的?科学家自然有他们的解释。不过,我认为那是地球的海洋面积占七分之六不无关系。海洋水面占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能不是蓝色的吗?茫茫大海一望无涯。但是,水为什么这么多?海为什么这样大?回答很简单,因为大海不拒细流,百川归海,故能成其多,故能成其大。
假如大海拒细流,又将如何?回答同样很简单:大海不能成其大。
人们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从自然界得到启示。大海不拒细流而成其大的自然现象使人想到如何做人,如何从政。人也应有大海的气魄,容纳一切水流,像大海接纳一切大江、小河、小溪那样宽厚待人,广交朋友,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其中包括性格不同的人,才能高过自己的或不如自己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对不起自己的人,缺点毛病多的人,身份地位比自己高或低的人,以及志趣相异的人。成大事者,首先是能团结人,广交天下朋友,和三教九流的人打成一片。对于从政者来说,他们更应该如此,心似海洋,宽大为怀,制定宽松的政策,即容得人的对内对外政策,团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主张的人。
一、 宽能得众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为什么为人为政要宽?孔子说得好:“宽则得众”。叶公问孔子怎样从政,孔子告诉他:“近者悦,远者来”。这也就是要叶公采取宽厚的办法对待百姓,使他们高兴,归顺你拥护你,达到宽以得众的目的。不得众的从政者是悲哀的,必然会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帮,因为他和众人之间隔着一道高大的墙,而这高大的墙是他自己造成的。由于心胸狭隘,容不得人,把本来可以做朋友的人都推到一边,不知何日何时,墙会倒塌,而且要砸伤自己。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说:“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实行德政的国君,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绕着它。这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君民关系比作北极星与群星的关系,群星围绕着北极星,民众拥护着国君。
拥护不是无条件的,实行德政才能得到拥护,按照孔子的解释,德政包括惠民、薄赋、无讼、任贤这样一些内容,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对于暴君来说更是不可能的,因为暴君任意杀戮、贪欲不止。怎么能有惠于百姓呢?所谓德政是贤君的事。贤君既要自己活,也要百姓活,不搞杀鸡取卵,要少收赋税,鼓励百姓生财,不断百姓财路,因民之利而利之,任其自由地发展。实行这样的宽松政策,就要以为政者的宽厚为前提。由此可见,宽才有德政,有德政才能有百姓的拥护。孔子说:“宽则得众”并非虚言。《吕氏春秋·爱士篇》讲过一个秦穆公“宽则得众”的故事:秦穆公有一匹拉车的马丢了,当找到时,看到正在被一群人煮食。秦穆公并未动肝火,只是叹气说:吃马肉不喝酒是美中不足。说罢,送给每人一大碗酒。过了一年,秦晋交战,秦穆公被刺落地,险成俘虏。也算是善有善报吧,原来盗食马肉的那一群好汉齐来相救,与晋人进行殊死搏斗。终于打败晋军,俘获了晋惠公。秦穆公反败为胜,化险为夷,这原因就在于他平时做了“得众”的宽厚善事。如果他当年处死了那些盗马贼,在秦晋交战时还不身首异处吗?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发人深省。贤德的宰相总是能团结政见不同的人,忘小人之过,记其大功。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以成就大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宰相蔺相如就是这样的。他为相时,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多次想羞辱他。将相不和,非国家之福。赵国当时面临强秦的侵略威胁,必须将相团结共同退敌。蔺相如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对于廉颇的小动作毫不介意,一如既往地尊重大将军,在有可能发生摩擦的时候,主动回避。如此大度举动,令廉颇感动不已。后来,廉颇自感不对,便主动请罪,将相和好如初。身为宰相的蔺相如,当别人要羞辱他时,一点不感情用事。肚量那么大,真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对廉颇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但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了反对者的心,而且也得了赵国百姓的心,可以说是“宽则得众”。由于“得众”,把赵国治理得相当好,国力强盛,迫使虎视眈眈的秦国长久不敢加害于赵。
历代的奸相却不是像蔺相如那样能容人,都是身居高位,唯我独尊,容不得反对自己的人,就像孔子批评的那样:“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唐朝奸相李林甫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在台上时,口蜜腹剑,恨透了杨国忠,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不幸,他病死了,百姓称快,他的仇人杨国忠任宰相。此人也是个气量狭小的人,他上台就抄了李林甫的家,杀了不少人,而且到处结怨,与番将安禄山闹得势不两立,以致酿成“安史之乱”,盛唐危于一旦,自己也遭杀身之祸。
历史上的李林甫、杨国忠都一再警示我们:为政者不可不容人,不可不大度,不可不以宽待人。中国有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友”。这就是说,为政者在看人用人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首先要看别人的才能、长处、功劳、成就、志向,充分肯定别人;不要死盯住别人的缺点毛病,就像批评的那样:“忘小人过记其大德”。人无完人,圣人伟人也有缺点,太阳不是也有黑点吗?
记得有位企业家说过:“有特殊能耐的人往往有怪脾气”。不应只看到他的“怪”,忘记它的“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弃其“怪”,不妨糊涂一点,不必那么“至察”。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是有道理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项羽以武力争夺天下,拥兵四十万的项羽反斗不过拥兵几万的刘邦,这是什么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个人气量问题。项羽气量小又残暴,杀俘虏、毁城池,不能容人,他手下的一些有用的人才纷纷逃离,有的干脆跑到刘邦那边去了。刘邦则与项羽相反,宽厚待人,广收人才。别人说陈平有过“盗嫂”的毛病(与嫂子有不正当的关系),刘邦不在意,留在身边,让其为自己出谋献策。韩信是从项羽那边“反水”过来的无名之辈,刘邦重用为大将军。张良足智多谋,被用为军师;萧何通民情,善治理,刘邦就让他管理军需后勤。刘邦说他没什么别的大本事,只是“善将将”,即善于驾驭人,使用人,团结人。
刘邦会用人,能容人,调动起千军万马,最后打败了项羽,成为汉代的开国之君。毛泽东说,中国历代的开国之君是有作为的,即成就了大事业。他们为什么能成就大事业呢?根本原因是在于能容人,会用人。毛泽东又说,领导者的任务无非是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孔夫子也说,什么叫聪明?“知人”就是聪明。知人、容人、用人,这是成就大事业的关键。
不容人的人是不宜做领导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就深深懂得这一点。他不“至察”人,团结各种有才干的人,辅佐齐桓公,连合诸侯,使齐国成为霸主。当他病倒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齐桓公去探他,问他死后谁能接任宰相。他一时很难回答,因为他原先想到的接班人宁戚不幸先他而去。齐桓公说出自己的想法:打算把管仲的知己鲍叔牙提上来当宰相。按说,这应该是管仲最放心的人选。但是,管仲摇头。齐桓公大惑不解。管仲解释说:鲍叔牙气量小,只和好人交往,容不得自己讨厌的人。于是,他只好推荐隰朋为宰相。后来隰朋为相一月便死了,齐桓公没办法,便顾不得管仲的忠告,将鲍叔牙起用为宰相。果不出管仲所料,他还未上台就逼着齐桓公把他所不喜欢的三个人赶出朝廷。管仲去世后,齐国用人问题一直调理不当,最后酿成内乱,宫廷变成战场,以致齐桓公死于宫中竟无人过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智的领导者为了“得众”,获得众人的拥护,总是在用人问题上采取谨慎的态度,用人唯贤,力戒用人唯亲,搞五湖四海,杜绝帮派体系,不因是老战友、老同学、老部下、老朋友、老恩师、老故人、骨肉至亲而随意提拔,真正做到量才录用,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用人公正,一碗水端平,这样领导者“得众” ;否则用人政策错了,就会失众。这方面的教训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治国政策对老百姓来说,应该是宽松的,既要让老百姓有所遵循,以便“正道直行”,又要不束缚百姓手脚。有了“得众”的政策,我们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大家庭、民族大家庭和一个和谐的国际大环境。
在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的民族问题严重,没有形成民族大家庭,那里的一些政策不能“得众”,对本民族宽厚,对他民族刻薄,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由此造成了民族纠纷和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很是令人痛心。
二、谦虚谨慎,海纳百川得人心
人生有涯 学无涯,一个人不管怎样聪明博学,他的知识与人类整体的知识比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谦虚使人进步,亦能赢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大凡才识越高的人,越是明白这个道理,因而越是虚心好学,严于律己,持之以恒,也越能成就大事业。
春秋时期的一天,一辆马车从一个巷子驶过,车夫熟悉的吆喝声惊动了一位少妇。她急忙从室内走出来,透过狭窄的门缝看着慢慢走过来的马车。只见马车上端坐着一个个子矮小的人,她知道那是齐国当朝相国晏子。只见他神态平静,温文尔雅,不时地与路边的行人热情的打招呼。可是,替晏子驾车的人,虽然长得高大,却是一副飞扬跋扈的样子,引起路人的鄙视和厌恶。
这个骄傲的马夫就是少妇的丈夫。晚上,当马车夫回到家里时,少妇对马车夫说:“晏子是国家的相国,可以说是名扬四海了,他却是那样谦虚谨慎,并没有因为自己做了相国而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而你呢?只是相国的马车夫却耀武扬威,目中无人,我跟着你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呢?”,马车夫听了妻子一番话后,满脸通红地说:“我一定改正自己的过失,请你看我的行动吧。”自此以后,马车夫不再骄傲自大,而是处处谦虚起来。晏子相国也发现了他的变化,询问了原因,马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听了连连点头,夸奖他具有知错能改的勇气,还提拔他当官。
谦虚的人言谈举止谦恭有礼,不专断、不骄傲、不自以为是,在交往中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容易得到忠告、帮助和真诚合作。一个处处得到好感的人,他的事业之船等于悬挂了顺风之帆,其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东汉开国名将冯异为人非常谦虚谨慎。行军时遇到其他将领,他往往主动引车避道,走在他们的后面。每逢宿营时,其他将领一坐下来就争论功劳大小,而他却独自一人靠着大树休息。时间一长,军中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大树将军”。有一次,光武帝刘秀将部队重新配备,将士们纷纷请求归属到“大树将军”的部下。为此,刘秀特地多给了他许多人马。因为这种谦虚的美德,后来汉明帝为开国三十二位功勋画像时,把冯异排到在第十三位。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几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同时从桥的两头过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斗起来,双方互不示弱,也不后退拼死相斗。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了。
《佛经》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者,减三分让人尝”。上面这则寓言正是蕴含了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亏了,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互相宽容。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孔子说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宽容,宽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纵观古今,因宽容美德而成为佳话的事例不胜枚举。
西汉末年,刘秀在河北与自立为皇帝的王朗展开大战,王朗节节败退,逃进了邯郸城。经过20多天的围攻,刘秀大军攻破邯郸,杀死王朗,取得胜利。在清点缴来的书信文件时,刘秀发现了一大堆私通王朗的信件,这些信件有好几千封,内容大都是吹捧王朗,攻击刘秀的,写信者都是刘秀一方的人,有官吏、有平民。对此,有人很气愤,说这些人吃里爬外应该统统处死。曾经给王朗写信的人,则提心吊胆,心里十分害怕。刘秀知道后,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出来,连看也不看,就叫人当众烧了。刘秀对大家说:“过去有人私通王朗,做错了事,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过去做错事的人从此定下心来,努力工作。”刘秀的这番话,使那些私通王朗的人松了一口气,他们从心眼里感激刘秀,甘愿为他效劳。刘秀私下对人说:“如果追查,将会有许多人恐慌,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而不计前嫌却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刘秀宽容使自己众望所归、终成帝业。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宽容能给人带来收获。
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攻,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就是告诉我们对自己可以严厉一些,但对人一定要宽容一些,因为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其貌不扬,一耳失聪,连英语也说不大好,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能在政坛上平步青云,三度登上总理宝座,成为加拿大政坛的常青树。他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不树敌、肯助人,有着宰相肚里可撑船的胸襟。1993年保守党在大选中惨败,失去总理宝座的保守党主席坎贝尔难辞其咎,被迫辞去党主席职位。赢得胜利的克雷蒂安总理给失去栖身之所的昔日对手,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秘书,让他从容整理文件。一年后,又给失业的坎贝尔准备了两个职位,驻俄罗大使或驻洛杉矶总领事,坎贝尔选择了后者,一份年薪12万加元,部长级待遇的工作。
克雷蒂安就是这样以其过人的容人之量把宿敌化为朋友,他对别人的宽容,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铺就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凡事都应学会宽容,给别人留有余地,别将别人逼到绝处,这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来说也是一种保障。有人做不到宽容就是因为没有一颗平常之心或是小肚鸡肠,或是斤斤计较,或是得理不饶人。所以要做到宽容,先要将心态放平和。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宽容,那么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都会烟消云散;反之,如果以情绪代替理智,以愤怒主导行为,以毒攻毒,冤冤相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处处离不开宽容,假如国与国之间没有宽容,就会兵戎相见;人与人之间没有宽容,就会拳脚相加;夫妻之间没有宽容,总是小事计较,再深厚的爱情也会渐渐消失,怎能白头偕老呢?
三、与人为善,就能赢得人心
善,即善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善”,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国志》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的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逐寒冷,横扫阴霾。在德国,由于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各阶层都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并且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将其列为德国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览沧桑人世,放眼古今中外,人们所崇尚的善良都有极强的积极意义。可以说,善良似一缕清风,消除了人际间的烦躁,善良如一泓碧水,润泽着情中的隙缝。善良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联接情感的纽带,是增进团结的基石,是孕育和睦的襁褓。善良是人格中最基本的品质,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良的土壤里才能绽放出更为崇高的品德之花。善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变积怨为友情。你给人善良对方就会报之感激;你给人宽容别人就会还以恭敬。多一份善良,就多一份温情真挚,多一份温暖关爱,也就少一份虚情假意,少一份两面三刀;多一份善良,便会多一份宽厚谦和,多一份理解体谅,就会少一份勾心斗角,少一份尔虞我诈。在善良面前,所有的虚伪无处藏身,所有的爱心呼之欲出。当历史演进,岁月更新,尤其是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发生嬗变的今天,善良这种优秀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令人惊羡的成就,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生活,但远离了善良,却足让人生搁浅、褪色,因为善良是黄金,是阳光。至真至纯的善良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做人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习善良。
与人为善就是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且乐于助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孟子对此评价很高:“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没有人愿意面对一张张虚伪冷漠的脸,都想面对一张张充满善意和微笑的脸。有些人之所以很招人烦,就是因为他所在与人相处时自私、冷漠、刻薄,没有一点仁爱之心与怜悯之心。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一个平时形单影只的小职员早晨上班来到办公室的时候,鼓起勇气对周围的同事笑了一下,这一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上司看到他时也对他笑了一下,他的上司可是从来没有对他笑过的人呀!平时冷冷冰冰的感觉没有了,周围的人对他都开始亲切了。产生这一大变化的原因就是他那善意的微笑感染了同事。与人为善是做人的一种高尚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的一片广阔视野。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心存善意,善待他人,就能赢得人心,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一天深夜,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了一家旅馆想要一个房间。不巧的是,这旅馆的房间已经都被住满了。但侍者看见两位老人当时非常疲惫而且无比失望时,心里想,别的店估计也都客满打烊了,难道让老人流落街头吗?于是,侍者就把两位老人带到了一个房间,对他们说:“这房间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你们就凑合着住吧。我也只能给二位提供这样的服务了。”到了第二天,当两位老人到前台结帐的时候,侍者说不用结帐。原来,两位老人住的房间是这位侍者自己的住处,侍者为此在前台呆了一晚上。得知这个情况后,两位老人相当感动,说:“小伙子,你真是我们老俩口见过的最好服务员。我们该怎么样报答你呀!”侍者听到这里,笑了笑说:“这没什么,两位尽管上路吧,祝您旅途愉快!”。
不久后的一天,侍者突然接到了一封信,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是一张去纽约的机票。上面还有简短的留言,大意是:“你来到信上所说的这个地方,自然有好事情等着你。”侍者心想,反正有人报销机票,就当旅游好了。到了目的地,侍者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的门口,几个月前他接待过的那对老夫妇正冲他微笑:“小伙子,还认得我们吗?从那天晚上我们就看出来你是个人才。告诉你,这座大酒店是我们专门为你买下来的,就交给你管理了,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把它管理好。”这就是后来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的第一任经理走马上任的故事。
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比如上面故事中善良的侍者。其实,类似好人有好报的故事,我们从小都听过很多,但不能因为听多了甚至听烦了就认为那只是说教。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够明白与人为善可以消除隔阂,可以广交朋友,可以享受到一种施惠予人的快乐,从而能带来好心情,有助于身心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配后发现,凡与人为善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这些不是好报又是什么呢?
不仅善有善报,恶也有恶报。这有很多事例。巴西医生调查了583个贪官和583个廉洁官员。10年后随访下来,贪官里面里面60%以上得了癌症、脑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而廉洁官员患病率只有16%,还没有一个死亡。特别是困为集体贪污而集体被撤职的福利局的16名官员,平均年龄虽然只有41岁,却有15个人得了重病,其中6个人已经死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与人为恶者把一生的奋斗目标都放在损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狭隘,嫉贤妨能;或者疑神疑鬼,坐卧不安;或者厚颜无耻,卑鄙下流;或者贪婪无度,违法乱纪,由于他们整天担惊受怕,神经高度紧张。必然导致五行失调,阴阳错乱,白天食不知味,夜里寝不能寐。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导致身体免疫机能全面下降,最后的结果是早衰早亡。
当然与人为善并不是刻意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而且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你刻意做作,只要用一颗平常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量帮助他人而已。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坐,为老人,孕妇,残疾人让座;捡到别人遗失物品钱财,不昧良心据为已有,而是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在商品买卖中,讲公道、守信用,货真价实;邻居发生纠纷,路人发生争执时,好言相劝;将影响道路交通的石头搬走;给乞丐一点点零钱;遵守社会公德如此等等,都是与人为善。
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回答的好,是善良。与人为善是一种力量,它能征服人心,征服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时刻诚实、谨慎而坚定地待人。为人作嫁衣,一举两得,既能使人欣然接受好意或帮助,又能让自己自得其乐。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与人为善能拓展自己的心灵天地。
四、面带微笑,容易博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台湾的一个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个牌子,上面写了两句话。前面一句是“本馆有摄像监视。”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后面一句应该是类似“如有偷盗,罚款×元”这样的警示语。但实际上后面一句是“请你随时保持微笑”出乎意料之余仔细想想,博物馆这两句话让我们不由赞叹这从容而又是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
给他一个小小的微笑,就能传达“你好!希望你快乐!”这样的信息。如果我们脸上随时面带微笑,那么周围的人会投桃报李,会有更多的笑容向我们绽放。当人们置身在这种微笑海洋中时,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隔阂就会冰雪消融,就会感觉春风习习,暖意融融,自然就难以干那种顺手牵羊的事情了。
当我们向别人微笑时,实际上就是以巧妙的方式告诉对方,你喜欢他,你尊重他,这样就容易博得对方的尊重、喜爱与信任。人人多一点微笑,世界就多一些安详、融洽、和谐与快乐。因此英国诗人雪莱说:“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有一位珍妮小姐去参加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招聘,她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完全凭着自己的本领去争取。她被录取了,原因是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后来那位人事经理微笑着对珍妮说:“我宁愿雇佣一名有可爱笑容的而没有念完中学的女孩,也不愿意雇佣一个摆着生硬面孔的管理学博士。小姐,你最大的资本是你脸上的微笑。”
一副微笑的面孔就是一封介绍信,我们处世要做到心态平和,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才会自然地流露出真诚的笑容。真诚的微笑最能打动人,会使我们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甚至还能给我们带来巨大财富。卡耐基就如此说:“微笑不花费什么,但却价值连城。”
美国著名的“旅馆大王”希尔顿也是靠微笑成就事业的。当初希尔顿投资5000美元开办了他的第一家旅馆,资产在数年后迅速增值到几千万美元。此时,希尔顿得意地向母亲讨教现在他该干什么。母亲告诉他:“你现在去把握更有价值的东西,除了对顾客要诚实之外,还要有一种更行之有效的办法,一要简单,二要容易做到,三要不花钱,四要行之长久——那就是微笑。”于是希尔顿要求他们员工,不论如何辛苦,都必须对客人保持微笑。“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是希尔顿的名言。他有个习惯,每天至少要与一家希尔顿旅馆的服务人员接触,在接触中他问及最多的也是这句话。即使在美国经济萧条到最严重程度的1930年,全美的旅馆倒闭了80%,希尔顿的旅馆也连年亏损,希尔顿仍要求每个员工:“无论旅馆本身遭遇如何,希尔顿的服务员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馆的阳光。”微笑不仅使希尔顿公司率先渡过难关,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到了今天,世界五大洲拥有70余家旅馆,资产总值达数十亿美元。
人什么时候最美?就是在脸上浮现一丝微笑的时候。微笑是一种含意深远的身体语言,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渠道。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令人尴尬的僵局,可以使别人从见到你第一分钟起,就自然而然地生产一种安全感、亲切感、愉快感。微笑就是如此富有魅力,如此招人喜欢。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往往是无法估量的。
英国玛丽小姐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子,正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推销菜刀子的吧……”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象我过去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的很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本来面带杀气的男人慢慢地变得腼腆起来,有点结巴地说:“哦,谢谢!”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明晃晃的菜刀,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下走了。在转身离去的时候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如果说以上这个故事无法考证真伪的话,那么《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经历却是千真万确的,微笑将他从鬼门关中拉了出来。二次大战前,安东尼圣艾修伯里参加西班牙内战,打击法西斯分子,后来陷入魔掌。在监狱里,看守监狱的警卫一脸凶相,态度极为恶劣。安东尼圣艾修伯里认为自己第二天绝对会被拖出去枪毙,于是陷入极度惶恐于不安之中。他翻遍口袋找到一支烟,却找不到火柴。他鼓起勇气向警卫借火,警卫冷漠地将火递给了他。那刻骨铭心的一瞬间,被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用细腻的文笔记录了下来;“当他帮我点烟时,他的目光无意中与我的目光相接触,这时我突然冲他微笑。我不知自己为何有这般反应,在这一刹那,这抹微笑如同鲜花般打破了我们心灵之间的隔阂。受到我的感染,它的嘴角不自觉地也出现了笑意,虽然我知道他原无此意。他点完烟并没有立刻离开,两眼盯着我瞧,脸上仍带着微笑。我也以笑容回应,仿佛他是个朋友。他看着我的眼神也少了当初那股凶气。”尔后两个人聊了起来,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担忧使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声音渐渐哽咽。后来,看守一言不发地打开狱门,悄悄地带着安东尼圣艾修伯里从后面的小路上逃之夭夭了。微笑,就这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微笑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可以表达多种积极的含义:歉意、支持、赞赏、安慰、关怀。因此,我们应当问自己,“我微笑了吗?”
为什么要随时带着微笑?因为坚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放松身体,当你在生活中遇到身体紧张状态时,在脸上漾出一个微笑,就能够化解自己的紧张。二是能放松人的心理,放松人的情绪,放松紧张的思维状态。三是能缓解痛苦、哀伤、忧愁、愤怒、难过、压抑等不良情绪,四是能够使一直处于紧张、僵化的状态松动,创造出灵感。五是能增加你的人缘,给你带来朋友,为你增加人生的机会,让你在人生中更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进一步去体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含义。
《墨子》有云:“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乃千人之长也。”其大意是:大地正是因为它的包容,英丑皆收,才显得大地博大;大海正是因为它的海纳百川,才显得它的宽广,大火正是因为它的草木皆容,才有它的熊熊火光,只有贵贱皆亲,才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墨子的话语很深刻,指出做人要有大海的气魄,能容人,宽容别人。宽容意味着理解和通融,是溶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是书写精彩人生的画笔,是化解敌意的阳光。
宽容是处世做人的要点。一个人以敌视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狭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容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多的相容度。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惧暴雨和冰雹;谁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这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反之,斤斤计较,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所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宽以待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我们共同的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