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讲稿:第五章

发布时间:2015-06-11 点击量: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   我国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对其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 。

  2)能够深入了解当前国情,主动自觉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过渡时期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2.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背景及含义?

2)如何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左”与“右”的来源?

教师总结: 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之后,1791年召开国民议会时,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派恰好坐在议会左边席位上,而拥护君主立宪制的改良派则坐在右边席位上,双方争论激烈,形成左右两派。到19世纪,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左派与右派两词已较为流行,左派指革命派、激进派,右派指反动派、保守派。

“左”倾: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过头思想和行动倾向。

“左”倾思想的表现:急于求成,夸大革命力量,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

课堂讨论:你能列举中国近代以来的的“左倾”、“右倾”事件及其影响?

老师举例:“左”倾思潮在党内泛滥,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中国从1958年到1977年,犯了20年的“左”倾错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全面妨碍了中国的发展。

对 “左”倾错误,邓小平是这样概括的:“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政策的制定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启示:只有科学、清醒、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才能够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断地引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乃是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基本根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艰苦探索过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实践,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的英、美、法等国的情况为依据,设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经过一个不太长的过渡时期,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首次把共产主义社会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恩格斯晚年认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根据俄国革命实践,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列宁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三个阶段,这些表明列宁意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要比预想的复杂。但由于列宁过早地去世了,对这个思想没有进一步作理论上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无疑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探索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总的来说,是不清醒或发生失误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由不清醒转入比较清醒和自觉的阶段。

1956 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过渡时期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怎样认识它的基本国情?从那时直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毛泽东和我们党就开始了对我国变化了的国情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他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我国“一穷二白”的状况,“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所以要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搞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在我国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党的八大虽然没有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但上述论断是符合实际的。1957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些论述,表明当时在肯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同时,也看到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现实。因此认为,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这说明当时也认识到在生产关系上不能求纯,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性。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历史起点。

我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1957年夏季以后开始发生偏差。一方面,由于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加上在此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动乱,我们党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发生动摇。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前的讲话中,重新肯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混淆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发生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泛滥。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就提出了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争取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美超英,提出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快则三、四年,慢则五、六年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这样,在“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左”的政策出台,浮夸风和“共产风”刮了起来,有的人还主张废除商品、货币。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以后,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批评了有些人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主张消灭商品生产的倾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应该利用商品来团结几亿农民的观点。他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在60年代初,毛泽东就我国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虽然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上述总结经验教训中的论述和估计,反映出了对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划分阶段的正确认识。

可惜的是,这些可贵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更没有得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反而提出了“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错误论断。认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